超3000只基金宣布降费 基金公司多举措应对影响

作者:小微 发表于:2023月10月30日 浏览量:52628

(原标题:超3000只基金宣布降费 基金公司多举措应对影响)

超3000只基金宣布降费 基金公司多举措应对影响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持续推进。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不完全统计,自7月初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启动以来,已有逾百家基金公司下调了管理费和托管费,涉及的基金产品超过3000只。

毫无疑问,费率改革给行业经营带来了挑战,但中长期也给行业带来不少机遇。多家受访机构表示,会积极增加带附加值的服务,同时进一步加强投研力量,把业绩做好,通过规模的提升来应对降费的影响;也有一些基金公司表示,未来会调整业务布局,更侧重机构业务、专户业务、直销业务等,多维度发力,提质增效。

费率改革持续覆盖全产品

据不完全统计,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启动三个多月,已有超百家基金公司下调了管理费和托管费,涉及3000只以上的基金产品。

整体来看,随着降费改革的推进,以主动权益类基金为主的降费潮已逐步扩大至债基、货基、指基以及“固收+”产品。

日前,公募“一哥”宣布降低旗下部分ETF的费率。

10月28日,易方达基金发布公告称,自10月30日起,调低旗下中证1000ETF、中证1000ETF联接基金、中证2000ETF的管理费率及托管费率。今年9月中旬,易方达及华安、工银瑞信等3家基金公司开启了ETF产品降费模式。通过此次降费,易方达中证1000ETF的综合费率降至0.2%,与汇添富中证1000ETF同处此类产品的最低费率水平。

业内预测,未来或有更多指数基金规模较大的公司加入ETF降费大军。

一位公募市场人士表示,目前,股票ETF的头部效应已相当突出,仅有不到四成的公募基金布局,规模主要集中在部分明星产品上。头部公募率先降低旗下ETF产品费率,给同类指数产品的发行及销售带来很大压力。如有更多基金公司跟进,目前0.5%的费率水平很有可能会降至0.3%左右。

另据数据显示,全市场偏债混合型基金、二级债基的平均管理费率分别约为0.76%和0.59%,多数偏债混合基金的管理费在0.6%~1%之间,多数二级债基的管理费率为0.6%~0.7%。而此前宣布降费的偏债混合基金将管理费率由0.8%下调至0.6%;混合二级债基产品的管理费率则由0.6%下调至0.4%。整体看,“固收+”产品费率的下调幅度在20%~30%左右。

主动权益产品方面,根据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安排,存量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率、托管费率争取于2023年底前分别降至1.2%、0.2%以下,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、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.2%和0.2%。

上述公募市场人士分析,面对监管降费要求和同业降费比拼,部分生存压力较大的公司可能会被迫降低费率,行业全链条承压。

中金公司预测,随着利润端持续压缩,规模较大的头部基金公司能一定程度依靠规模效应,摊薄科技等领域的成本支出,利润端的压力相对较小。这也意味公募基金行业规模效应的优势将更为明显,为了生存,基金公司可能更加注重谋求更大的规模增量。

多维度发力“对冲”影响

基金行业要如何对冲费率改革带来的影响?

沪上一位公募高管人士的观点颇具代表性。“首先是提升投研能力、追求长期稳健投资业绩,这始终是行业发展的根本;二是降本增效,积极采取包括控制人员编制在内的各种手段降低公司经营成本。”

同样的观点也得到另一位沪上中小基金公司高管人士的认同。“我们公司目前在经营上主要侧重机构业务、专户业务、直销业务,围绕机构投资者需求做文章,在产品、服务等多维度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。另外,也会尽量控制人员等方面的成本。”

上述公募高管表示,要降低降费的影响,开源节流是基金公司必须要做的工作。尤其在A股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,更要做好中长期面对困难的准备。

“我们公司已经进行了一些调整,比如减少盲目的产品发行,将资源聚焦到效率更高的环节,为投资者提供更专业、更及时、更持续的售后服务和投教支持。这样不但能够节约成本,而且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。同时,公司还将中后台运营外包,大幅降低成本,压缩盈亏平衡线,为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夯实基础。”上述人士表示。

积极做好主营业务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,成为不少基金公司的应对之道。

“公募基金必须接受降费的挑战,积极提升带附加值的服务。同时,还要加强投研力量,提升投资业绩,通过规模的提升来对冲降费的影响。”另一位业内人士说。

有公募市场部人士表示,从激励基金公司进一步提高权益基金主动管理能力角度,基金公司都在积极应对费率改革带来的变化,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研究实践适应自身发展的降费方案,通过做大规模、做优业绩、提升服务、降本增效等方式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。

华南一位中小公募副总经理表示,管理费降低对于公司而言,短期收入会有所下降,但也会驱使基金管理人提升投研能力、增强风控意识,提高经营水平,以更加优秀的投资业绩来吸引投资者。对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尤其如此,唯有充分发挥经营优势,探寻差异化发展路径,聚焦提升投研能力建设,才有望突破暂时的困难,获得发展。